新頭殼newtalk 2013.08.09 王立柔/台北報導
華光社區8月底即將面臨一波拆除,建物消失,聚落裡的樹群將何去何從?對此,台北市文化局受到關心綠樹資源人士的邀請,今(9)日上午,局長劉維公與9名文化委員前往勘查,由華光護樹志工隊進行導覽,並有居民、專家學者隨行,一行約40人在烈陽的烤炙下,大致走遍社區的牆瓦樹花。護樹志工隊強調,人、樹、房結合成整個生態,考慮樹木時也是在考慮文化的問題,盼政府能重視整個區域的歷史,以及樹木、建物與人的關係。
台北市文化局第4科科長李威蒂說,今天很罕見地,科內一半以上的委員都親臨現場走訪,為的就是近距離與居民、護樹人士溝通,而不是以坐在會議室討論、每人發言限制3分鐘的方式,彷彿文化委員與民眾是敵對的。
華光護樹志工隊張小姐擔任今日的導覽員,提著麥克風、領著大家走入巷弄,講解一個個角落中埋藏的故事。她說,杭州南路的巷子裡,陳爺爺的梅花樹每年只綻放一次,盛開時滿樹皆白,以往附近的上班族都來趕赴這一期一會。梅花樹的對面更有芭樂樹、桑樹等,年歲悠久,都是陪伴居民童年的夥伴。隨著她的帶領,一群人也行經鮮紅的扶桑花,仰頭觀望從葉隙灑下的陽光;而另一棵巨大、年老的樟樹,則依附著民宅的磚牆共生,許多人紛紛拿起手機拍照。
華光社區居民鄭小姐說,她從1967年就住在此地,她認為政府對華光社區沒有什麼規劃,只說要拆,但拆後不知道要做什麼,也沒有顧慮建物以外的樹木,有些珍貴的樹甚至和建物生長在一起,若拆除房子,樹木也將死亡。
建物和樹木的問題綁在一起,強拆建物的期限卻即將到來,面對這個難局該如何是好?抱著孫女一同來參加導覽的華山社區發展協會成員褚陳寶貴無奈地說,也只能先盡力而為,至少她希望今天的勘查,能讓文化委員理解到「有房才有樹,有樹才有人」的意義。而她也認為,今天有這麼多的委員出動,算是有誠意、很重視這個問題。
長榮大學台灣研究所教授莊萬壽也在陪訪之列,他表示,華光社區是台北市中心的最後一塊綠地,也是從日治時期就存在的、擁有100年以上歷史的文化古蹟。莊萬壽比手畫腳地說明,這裡是日治時代的刑務所,也就是如今所謂的監獄,不知留下了多少人的血淚,更造就了監獄文學,許多作家從這裡發跡。
台北刑務所文資保育聯盟成員黃舒楣解釋,依文化局的職務劃分,古蹟和樹木由不同的兩科負責,今天來勘查的委員都是負責樹木保育的第4科,而審核古蹟和審核樹木的方式不同,她擔心委員們考慮樹木保育時,單從物理性的條件如多高、多寬來思考,忽略了樹木與人、與文化的關係,所以她希望文化局能召開聯席會議,綜合各種面向一同商議。
導覽約1小時,於金山南路告一段落。導覽員張依貝和民眾圍繞著台北市文化局長劉維公,要求保存華光社區的樹木與文化。劉維公說,針對華光社區,文化局其實已經召開過「文化資產審議」,他們並不會單純以量化的條件去考量樹木的保育,也同意樹保團體的理念是必要的,而第4科的文化委員將擇日再召開會議。
劉維公更贊同民眾的意見,認為文化局應主動提出對社區的規劃,但由於華光社區的土地所有權屬於國有財產局、房舍的所有權屬於法務部,社區的未來發展並非由台北市政府規劃。由於,法務部秘書處的處長楊合進今天也來到現場,劉維公呼籲他能捎個訊息回去、讓中央政府知道民眾的訴求,更期待媒體將這個議題傳遞給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