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要求停建核四,民進黨前主席林義雄將自4月22日起展開「無限期禁食」,這是繼1994年林義雄呼籲推動「核四公投」行動的20年後,再度以禁食方式的抗議核四。
此宣告一出,立刻投下了深水震撼。林義雄高達七旬的身體,選擇以禁食的非武力抗爭表達剛強的意志,讓許多人動容。震撼度在視覺上或許不比街頭鬥智衝撞,但在心湖深處的震撼漣漪卻難以停歇。一如中研院黃國昌老師說:「這個行動的決定,必須放在林先生一輩子的生命脈絡中,才能理解。」
我們可以從林義雄生命代表作《只有香如故》、寫給奐均將近140封家書中,了解他的生命脈絡。為了向後代解釋自己的行動,「核四」這個30年的議題,就放在長達四篇的「抗爭」主題之後。
林義雄先對奐均說明何謂「抗爭」--因為從有人類社會以來的每個時代與每個地方,都有強者欺凌弱者的悲劇。魚肉鄉民、欺壓農奴、殘虐人民、壓榨勞工,乃至當代文明國家掌握政經、傳播權力的強者,隨時在欺壓弱者。
這樣的欺壓終將引起反抗,他接著說明:
「這些反抗,有一個共同特徵就是使用武力,強者為了削弱以這種方式來反抗的正當性,就汙名化這種武力的使用而稱之為暴力。其實強者所以能欺壓弱者,不是直接使用武力就是背後有武力支撐,即使到今天強者以言詞、文字、媒體、法律等方式欺壓弱者,表面看來似乎沒有使用武力,但他們使用這些工具時,都有所謂的公權力做後盾,當弱者受到欺壓時若以武力反抗,就會受到公權力的制裁,而所謂公權力,說穿了最後還是武力。
「強者以『暴力』一詞汙名了弱者所使用的武力後就加予譴責,有些人也跟著起鬨,對強者欺壓弱者的武力視而不見,反而只對弱者以武力求取公道的行為,煞有介事地譴責了起來。有時這樣的譴責,甚至於轉移了事件的焦點,糢糊了是非公義的分辨。」
對照最近時事看來,不改的人性導致歷史不斷的重複。也正是如此,我們理應要/能從歷史與經驗中,意識真知灼見,先知先覺。
林義雄接著以連續三篇說明何謂「非武力抗爭」,包括其定義、方法、嚴謹準備和成功的因素。他在1980年代海外遊學時,曾經很用心的研讀相關資料,希望能尋找出促成社會變動的有效辦法,後來還寫成一本《心的錘鍊》。這樣的書名起自於:「恐懼、貪圖利益、缺乏自信,這些促使人民和壓迫者合作的原因,根源都來自人民的心中,所以必須人心有根本的改變和鍛鍊,直到能夠拋棄恐懼、拒絕利誘、確立自信時,才有能力使用非武力抗爭的方法來反抗壓迫,也就是因為這個道理,我才會把書名叫做『心的錘鍊』。」
相對於暴力或是被強者汙名為暴力,非武力抗爭是建立在認知到「壓迫者力量的來源是被壓迫者的服從和合作」,因此只要採取「拒絕服從和合作」,就能切斷壓迫者的力量。林義雄深深受到非武力抗爭的吸引:
「我相信非武力抗爭方式所要求的誠實、公開、互信、堅忍、和平、寬恕、勇敢等特質,必定會在抗爭團體中培養出一股氣氛,而有助於抗爭者優良品質的薰陶和提升。所以非武力抗爭和人性的優良面能夠互激互盪、互補互助而使人類穩定地朝向真善的目標進化。」
在林義雄看來,訴諸武力不見得對弱者有利,且無益於人性善良面的提升,然而這又是建立弱者不受欺壓的社會的基礎。至於非武力抗爭的重點,在於要能影響壓迫者的心理,減低壓迫能力、放棄權力。只要「不傷害到壓迫者和他的附從者的財產、身體或生命」,就屬於非武力抗爭。
被視為全球茉莉花理論推手的哈佛終身職夏普教授,其經典作品《非暴力行動的政治學》整理出198種「非暴力抗爭」,並作了分類(包含「公民不服從」一類方式),例如消費者可以拒買杯葛,政府可以禁運或切斷外交,產業使用罷工,而「絕食」就是屬於心理干預之一。(在《如何改變世界》中附錄此198種方式)
他也深知非武力抗爭的危險:「絕對不要因為這些成功看來容易,就把非武力抗爭等同一般人所想的上街頭呼口號或是留在家裡不上工那麼簡單。要知道上街頭可能遭到警棍揮打、警犬撕咬,甚至受到槍殺;不上工可能遭到威脅恐嚇,罷工領導人也可能遭到毆打謀殺。所以非武力抗爭事實上是另一種形式的戰爭,它對於參加者的要求絕不下於上戰場的士兵。」
林義雄之所以選擇非武力抗爭,認為還有一個更明顯的後果,就是:「非武力的抗爭者和壓迫者,在抗爭成功結束後,心中不會有相互仇恨的情緒。」讀到這裡不禁教人紅了眼眶。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